千锋教育-做有情怀、有良心、有品质的职业教育机构
进入2021年,我国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,教育领域也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。今年2月发布的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,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,迈入教育强国行列,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、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。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,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责任。数据显示,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,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五分之一,规模位居世界第一,高等教育水平也已处于世界中上行列。
推动产业学院建设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
十四五以来,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,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,在人才培养过程中,要充分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融合。
为实现高等教育与时代需求对接,2020年7月,教育部、工信部联合印发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》,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,为高等教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但受制于传统管理理念和治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,如何将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等校企合作具体有效的开展,仍是各大院校所面临的问题。
千锋教育深耕职业教育十余年,构建了教育培训、高校服务、企业服务三大业务板块,已与国内20000余家IT相关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合作关系,年培养优质人才20000余人,合作院校超600所。凭借多年实践过程中积累起的深厚经验和强大服务体系,千锋教育打造了科学严谨的《千锋教育产业学院建设方案》,探索出基于产教融合创新与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。
千锋教育构建教育培训、高校服务、企业服务三大业务板块
千锋教育产业学院 赋能高校产教融合创新
产业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,涉及建设目标、建设方案和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充分规划与布局。在建设目标上,千锋教育认为参与方应充分交流沟通,真正领会校、企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,以时代需求为背景,秉承服务好万千学子的初心,校企双方应做到办学目标一致,资源共享,责任共担。
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,千锋教育产业学院建设方案以5G和人工智能为基础,打造了服务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教育管理人员、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基础框架,在体制、模式、条件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、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,为产业学院组建后的优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千锋教育产业学院建设思路
产业学院作为校企紧密对接、相互嵌入的共同体,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,需要校企双方在学科建设、课程设计、教材研发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、⾼⽔平双师队伍建设、实践教学等方面共同谋划。
千锋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中,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,以真实客户,真实需求,真实环境,真实管理,严格验收为建设标准,方案构建了以基础实训室、专业实训室、认证中心为一体的教学实训中心,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提升。
在学科建设方面,方案在培养理念、案例设计方法、框架式实训工程方法、智慧化教育产品体系框架下,建立了课堂、实训和就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,构建了“平台+模块”课程体系。
在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方面,方案以双师动态管理制度、校企共育共享制度为抓手,校企共建+科技支撑+在职培训为保障,全力促进双师队伍能力提升;
在打造OMO教学模式方面,千锋教育OMO教学模式能实现标准化的流程,包括教学流程,学习流程和管理流程等,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学院的运营效率,并使得学生在标准化的流程下获得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体验,提高学习效果;
在教材研发方面,凭借千锋教育强大的教研实力,积极联合高校和国家级出版社共同开发高质量教材和案例库,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鲜活的实践成果纳入教材,研发了“精品、系列、前沿、实战”的高质量教材,内容涵盖:教材、PPT、教学/考试大纲、教材设计、教学案例、实战项目、学习线路、课程指导、试题库、视频等。
从协同人才培养、共建优质学科体系、打造OMO教学模式、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,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化人才培养,打造技术技能创新高地,千锋教育产业学院建设方案,探索并实践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新模式,积极致力于构建与高校间的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,通过多年的探索,千锋已联合数百所所高校开展了共建学院、共建专业、共建实验室、共建在线平台、共建双创基地、实习实训承接、专业就业指导、技术培训就业等合作。目前已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“千锋产业学院”,建立信息、人才、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,推动高校、政府、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。
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,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、促进工学结合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。千锋教育依托完善的产业学院合作机制,必将为广大高校开展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等校企合作,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思路与新方向,助力高校培养满足当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人才。
相关推荐